山东商报•速豹新闻网 李书锐 通讯员 张亦弛 泰安报道
在全国文旅融合纵深推进的浪潮下,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以系统思维破解老城发展难题,通过空间重构、产业聚合、文化活化的“三维创新”,将历史街区转化为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。这一实践既呼应了国家文旅融合的战略导向,又探索出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,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。
空间与产业的协同再造:以有机更新激活商业生态
一是微更新驱动空间功能升级。财源街道摒弃“推倒重来”的传统模式,以微更新理念推动空间功能与产业形态双重升级。通过保留德式老站房、复刻铁路景观等方式,将津浦铁路泰安博物馆打造成“铁轨镌史・虹桥织城”的文化地标,串联起漫云坊非遗市集、火车站东广场等现代商业体,形成“历史建筑+时尚消费”的沉浸式场景。二是复合生态构建产业新矩阵。在产业布局上,街道构建“文旅+商业+会展”的复合生态。万达1545文旅街区集聚1292家商户,形成日均5.4万人次的消费流量,夜间经济占比达40%,成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;泰山国际会展中心年均举办展会超50场,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25%,实现“会展引流—商业转化”的链式反应。即将落成的泰园创意文化街区,更以“轻度假美学”为定位,融合非遗庭院、星空市集等六大业态,构建“一站式”文旅消费闭环。三是新旧融合打造商业活力圈。通过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商业设施有机结合,财源街道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的深度协同。老建筑的改造保留了城市记忆,而新商业体的引入则注入了新鲜活力,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激活了老城区的商业生态,让老街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文化与治理的深度融合:以价值认同构建传承体系
一是立体网络推动文化活态传承。财源街道将文化传承作为老城复兴的灵魂工程,打造“红色基因+非遗活化+社区参与”的立体网络。中共泰安第一支部展室作为泰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通过立体壁画、情景还原等技术,年接待学习团队超300批次;铁路新村小区以铁路文化为主题,用立体壁画与复古景观打造研学打卡地,日均吸引游客500余人次。这种“历史场景再现+互动体验”的模式,使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。二是党建引领实现多元协同治理。在治理创新层面,街道以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协同。万达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建立“商户诉求—闭环解决”机制,累计解决企业问题120余件,带动商圈税收增长15%;清真寺社区通过“非遗+文创”模式开发泰山玉、桃木工艺品,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,同时依托“红石榴文创中心”开展手工体验,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。这种“文化赋能+治理创新”的路径,既激活了传统文化生命力,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。三是价值认同凝聚社区发展合力。通过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的融合,财源街道在社区内形成了强烈的价值认同。居民与商户共同参与老城复兴,在文化传承中增强归属感,在治理协同中提升幸福感,凝聚起推动社区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传统与未来的双向赋能:以系统思维谋划长远发展
一是场景化战略升级文旅体验。面对文旅消费升级趋势,财源街道正加速推进场景化与品牌化战略。结合“老城记忆”主题剧本杀、非遗手作工坊等互动业态,预计可提升游客停留时间20%;同时依托“泰山—大汶河文化旅游廊道”建设,联合沿线景区打造“泰山脚下的文旅会客厅”区域IP,通过举办“老城新韵”文化艺术节、铁路主题摄影展等活动,推动“财源记忆”走向全国。二是新业态培育拓展产业边界。聚焦康养旅居、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培育。借鉴全国文旅融合先进经验,拟承办“泰山马拉松”“山东省马拉松联赛(泰安站)”、决战泰山之巅搏击公开赛、世界跆拳道主席杯(亚洲区)、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(象棋项目)等系列国际国内赛事,预计将显著拉动关联消费规模。通过引入多元新业态,街道有效突破传统产业边界桎梏,为老城区发展持续注入强劲新动能。三是系统思维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。财源街道坚持“文化为魂、科技为翼、产业为基”的发展思路,以系统思维统筹传统与未来。在坚守老城历史底蕴的同时,积极拥抱现代消费趋势,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与文旅格局,为老城区注入持久生命力。
财源街道的实践表明,老城复兴的核心在于打破“保护与开发”的二元对立,通过空间、产业、文化的系统创新,实现历史价值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从津浦铁路的百年铁轨到万达商圈的霓虹灯火,从红色教育基地的精神传承到社区文创工坊的烟火气息,这里的每一步探索都印证着:当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,当创新思维激活传统空间,老城区完全能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。这一“三维创新”模式,不仅为泰安城市更新提供了实践范本,更对全国老城区推进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速豹新闻网·泰安频道热线:0538-84851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