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岔河村位于泰城东部,是东部新区第一个完成整体易地搬迁的农村社区。处于泰城快速发展区域的岔河村,针对村居社会关系中固有的差序格局特点,探索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,对差序格局进行扬弃重塑,乡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差序格局的困境
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中针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提出了经典的“差序格局”概念,即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以“个体”为中心,像石子投入水中,水波纹向外一圈圈推出,愈推愈远,也愈推愈薄的富有伸缩性的网络结构。这种传统村居具备的社会人际关系,在曾经的岔河村也同样具有,主要有以下特点:
第一,相对封闭的自我主义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差序性的,以血缘关系为基础,以利益为出发点,人际关系的网格相对封闭,各家各户“自扫门前雪”。相应地,社会中公私群己划分具有相对性,权利与义务不对等,责任意识也不够强,用岔河村老人的话来说,就是“享受福利时,就是村里的人,但要担责任、办公事的时候,就开始把自己往外撇了。”
第二,重礼治,轻法治。重人情血缘轻规则制度。岔河村尊崇“孝”文化,以年长者为尊,做事讲人情,讲亲缘,法律意识相对淡漠。
第三,淡薄的社群观念。由于缺乏公共活动空间,岔河村很难建立起成熟的现代社群观念,村民生活单一、活动形式匮乏,专业指导缺乏。
作为农村村居关系的基本结构,差序格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,但对标乡村振兴战略,现有格局还需要进行重塑。在党建工作引领下,岔河村扬精去粗,积极开展重塑差序格局的“岔河实践”。
党建引领重塑差序格局
(一)锻造支部,凝聚向心力量
差序格局在村居中形成的是一个个互有交集的圆圈,要重塑这种格局,需要出现强有力的支点,绘制“同心圆”,村党支部就是这个支点。岔河村从整顿村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入手,积极带领村“两委”干部争当“三要”干部:一要靠上工作,不做“业余”干部;二要牢记宗旨,不做“享受”干部;三要加强团结,不做“孤胆”干部。
在好的队伍带领下,党支部成为“圆心”、“支点”,通过不断凝聚向心力,带动各项活动顺利展开,形成了“五老”调解室、“圆桌会谈”等过硬品牌。党建引领让散乱无序的村居格局逐渐向圆心靠拢,有力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实施。
(二)开辟空间,加强阵地建设
足够的公共空间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保障,也是重塑差序格局,引导村民培养社群理念的阵地。通过充分利用回迁社区空间,岔河村打造了一体化活动阵地:第一,充分利用村委办公楼空间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打造具备乡土特色的活动空间,讲好“岔河故事”。通过“岔河印象”老物件纪念馆回忆村居往昔,教育孩子们珍惜美好生活。通过青少年活动中心、老年大学、电子阅览室、图书借阅室打造“讲帮学”一站式自我提升空间。第二,利用空地打造道德主题公园和普法长廊。主题公园布设教育宣传画、张贴“四德”榜。普法长廊定期更换普法问答,帮助村民提高法律意识,树立规则意识。
(三)完善设施,做好基础保障
针对村居老龄化严重现象,岔河村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集卫生保健、日间照料、老年文化活动和老年公寓为一体的“银铃幸福之家”,确确实实地让社区老年人老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,老有所享。
(四)打榜“四德”,树立文明新风
以“孝”文化为切入点,引导村民加强公民道德建设,是依靠文化振兴重塑差序格局的重要一步。保留岔河“孝”文化中传达的传统家庭美德精神,以此为契机开展“五好家庭”“好婆婆”、“好媳妇”“好邻居”“孝星”等一系列评创活动,将“好媳妇”的奖状送到娘家去,引导村居形成和谐氛围。通过开展“道德模范”“最美岔河人”“文化带头人”“好楼长”等评创工作,潜移默化引导村民树立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个人品德。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,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引导,在村内设置统一活动场所,促使村民更新观念,提倡红白事简办,树立文明新风。
(五)发展产业,留住未来希望
岔河村内劳动力外流现象较为严重,但外流区域相对集中,都分布于岔河村附近区域,这意味着,只要村居有可供发展的集体产业,劳动力回流现象可以期待。这不仅能带动本村经济,吸引人才回流,更能减少村内留守现象,减轻养老负担。因此,产业振兴是岔河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岔河村探索借助现有的苗木花卉产业开展特色种植,做精做细产业,与辖区内驻地单位签订用工协议,吸引劳动力回流,参与本村经济发展。
岔河村在党建引领下,对标乡村振兴战略,向着班子有力、村民幸福、乡风文明、村居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不断迈进,通过完成对传统差序格局的重塑再造和自我扬弃,步入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(殷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