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 李书锐 通讯员 纪宗玉 刘娟 周逸帆
走进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,一条条幽深的石板路胡同夹在石头墙中,曲折向前,胡同尽头是一座用石头垒砌的乡村院落,古朴安静。这座将自然风光美景与厚重历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村子,以活化传统村落为抓手,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价值、资源环境禀赋,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
五埠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,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曾是古泰安州和古东平州的交界地,有“一鸡鸣五县,一路分两州”的说法。村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,至今保留完整的明、清及民国时期传统民居200多套,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全部以石头为原料建成,特色鲜明。其“门中有门,院中有院,巷中有巷”的“伙大门”建筑风格全国罕见,被誉为“山东第一石头村,全国独特伙大门”。五埠村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、中国传统村落、国家森林乡村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30多项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。
赓续文脉 燃旺非遗之火
一通碑刻、一张宣纸、几片淡墨……游客们拿着布制拓包按照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不断捶按,纸墨之间拓印渐渐显露。制作一件完整清晰的拓印看似简单,但一件好的作品对拓者的书画功底、历史文化积淀、考古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。岱宗传拓传承人许修峰介绍到,“只有静下心来慢慢锤按,才能真正与古人‘合得上拍’,拓出属于自己的作品。”在现场参与体验活动的游客说,“这里每个项目、每个环节都有学问,能来这里亲身感受,让我们此行更加有意义。”
近年来,五埠村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建设基础,坚持传统与现代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,在当地特有的“青石干茬缝砌墙技艺”“五埠伙大门居住民俗”两项非遗代表项目基础上,通过对村内10余套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及特色化装修,引进桃木雕刻、岱宗传拓、许氏面塑、吴氏陶塑、王氏泥塑、泰山艾灸等10余项省市级非遗项目,形成集非遗保护、文化旅游、消费体验、研学教育为一体的“非遗工坊”项目。“工坊周末每天可接待游客200人次左右,展销的非遗作品日均销售70余件,收入可达3000余元。”非遗工坊工作人员介绍到。
形神兼备 彰显古村之美
穿梭在五埠村斑驳的石板路上和幽深的胡同里,一座座结实坚固、造型优美的石头房矗立其中。看着眼前的古屋、古房、古院落,游客们一边感受房屋内散发出来的农家气息,一遍感叹着“山东第一石头村”的气势宏大、静谧古朴。“‘伙大门’依山而建,北高南低一条胡同向北伸去,最北边是这家辈分最高的人居住的,越往南辈分就越小,房屋向南、向东、向西三面建设,这样就形成了‘门中有门、院中套院’的建筑格局。”树荫下,随着景区讲解员的讲述,游客们穿越到600多年前的明清时代,神游在“旮旯胡同”“状元胡同”“梧桐树胡同”之中,看花开花落,品古色古香,烦躁的心灵得到宁静的抚慰。
五埠村本着“保护为主、修复如旧、完善设施、强化服务”的原则,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,对景区进行了综合开发,将原有的石头建筑加以修缮,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修复重点部位,重新铺设村内石板路,修复书画院、一路分两州、后方医院、藏兵洞、古寨门、主席台、古井等,整修传统民居271间,使历经岁月的古建筑仍旧保持自然、健康的状态,形成了一处让游客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的旅游景区。
传承创新 焕发蓬勃生机
沿着五埠村石头小路一直向西,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,由著名书法家题写的两个红色石刻大“福”字映入眼帘,矗立在伙大院内的石刻组合“五福同寿”、“泰山石敢当”等系列书法作品,充分体现了浓浓的泰山民俗文化内涵。
为保护五埠村“中国传统村落”遗存的历史文化资源,继承和发扬充满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,同时升级景区业态,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游玩体验,五埠村通过实地考察研究、翻阅历史资料、请教当地老人等途径,从五埠村的建筑风格、历史变迁等方面,建设打造了占地共2000多平米的“五埠岭伙大院”,内置民俗伙大院、石刻艺术展博馆、孔子学堂、酿酒体验坊、五埠大戏台五大板块,尽力还原其建筑风格、外形布局、工艺特征、人文风俗等,全力保持五埠村“伙大门”文化的原真性。在这座院子里,群众及游客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到中国北方地区春节、端午、中秋等六个重大传统节日的十足韵味,还能品尝到传统酿酒工艺带来的酒文化气韵,更能感受跨越千年的戏曲文化魅力。
这座隐于山中的石头村落,因为历史厚重、文化独特、风景秀美,经过多年发展,已经由贫穷落后的‘空心村’,变成了产业基础夯实,增收路径清晰的文化旅游特色村,现在更是已经成为了许多游客心目中的“汶水明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