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 |  头条  |  要闻  |  山东  |  中国  |  国际  |  文旅  |  体育  |  评论  |  财金  |  教育  |  汽车  |  消费  |  吃喝  |  映像  |  周刊
首页>泰安频道>内容详情

“蟋蟀+”赛出产业“蛐”动力!宁阳蟋蟀产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

2023-10-31 08:27:4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 李涛

“斗蟋”活动始于秦汉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,宁阳斗蟋以个头大、性情烈、弹跳力强、善斗凶狠而驰名,古代被誉为“江北第一虫”。千年以来,斗蟋是宁阳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,也是这一带的古老习俗。

随着夜幕降临,宁阳大田里“蛐”声四起。蟋蟀,这些农田里的的精灵,赋予这里无限生机。

“撬子手”是蟋蟀捕手的职业称谓。迎着月色,56岁的“撬子手”刘衍辉带上装备再度出发。“宁阳蟋蟀个头大,牙大,肩膀宽,擅斗,美名远扬。”刘衍辉告诉记者,宁阳人,从小玩蛐蛐,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就有蟋蟀交易市场。15岁时,刘衍辉跟着父亲抓蟋蟀换钱,第一次看到蟋蟀换来的100多元现金时,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,那是全家接近半月的生活费。

说起蟋蟀,蟋蟀“经纪人”孔令栋首先想到了1997年的那个夏天。“那时候家里真是没钱了,我第一年上大学的学费都是靠抓蟋蟀换来的。”1981年出生的孔令栋是宁阳乡饮乡人,在他的生命轨迹里,处处是蟋蟀的痕迹。“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后来求学、工作,立秋后,不抓几个蛐蛐赏一赏、听一听、斗一斗,我就浑身难受。”大学毕业后,孔令栋返乡创业,念念不忘的还是蟋蟀。

执着于对蟋蟀的热爱,孔令栋脚踏实地地坚持,也让他开始尝到甜头。“回乡后,我一直做蟋蟀交易的生意。渐渐地,北京、上海、苏州等地的客商都知道我有这块地了,不少客户就跟我商量想往地里放虫卵,来年收了蛐蛐收益对半分。”孔令栋说。

从去年开始,孔令栋搞起了“领养”模式,外地蟋蟀客商从孔令栋这里“领养”一方专属土地,委托孔令栋喂养、野化幼虫并进行日常管理。“我一亩地收费5000元,咱全国的蟋蟀爱好者,通过实时监控能够随时随地从手机上看到自己的领养的一片地,等到这个蟋蟀成虫以后,他们就过来自己认领,咱帮他抓出来,这样一来呢,就形成了集‘领养—管护—销售’为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链。”孔令栋拿出自己手绘的基地平面图,向记者介绍着这条发展新路子。

通过“领养”模式,孔令栋现在已经不用再往地里贴钱了,还实现了小有盈余。对于宁阳的蟋蟀产业,他也有自己新的想法。“我觉得领养模式能成,主要得益于自己多年诚信经营积累下的口碑,外地客商充分信任我,才会毫无后顾之忧地投钱请我打理。全宁阳‘撬子手’好几万人,农民家家户户有地,村里也都有流转的土地,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诚信经营,相信会带来更多的机遇。”靠领养蟋蟀受益后的孔令栋感慨颇深。

如今,孔令栋绿色的培育方式,让地里的农作物“价值”更高了。“我地里不用农药,磨出来的面粉虽然有点黑,但是谷维素含量高,吃起来劲道;养蛐蛐得用玉米,不少外地客商都愿意高价买我的玉米。现在收了小麦、玉米,销路不愁,客户也都很高兴,生意也更长久。”孔令栋觉得借助宁阳蟋蟀这独树一帜的资源,还可以发挥出它更大的价值来。

孔令栋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,还给蟋蟀建起了“豪华别墅”——蟋蟀孵化箱,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蟋蟀产业链。蟋蟀孵化箱具有保温、恒温功效,打破季节限制,一年四季为蟋蟀孵化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。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齐发力,孔令栋蟋蟀和蟋蟀用具的销售收入一年可达到50多万元。

夕阳向晚,在静谧夜空下婉转吟唱的蟋蟀,既是宁阳芬芳土地的守护者,也是回馈宁阳发展的聚宝盆。

速豹新闻网·山东商报编辑:于大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