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 通讯员 张丽 刘慧
小时候,夏日夜晚,躺在门前的凉席上依偎着奶奶,一边听她讲古老的神话故事,一边细数着天上的星星。奶奶轻轻摇动扇子,扑面而来的是麦秸淡淡的清香,顺带着一丝丝清凉……大概每个人的童年,都有这么一把扇,挥动在童年的夏季夜晚,记录着曾经的美好与温暖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电风扇、空调等家电取代了传统的扇子,麦秸扇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少,悄然而起的是它的文化艺术价值,这份艺术之美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。麦秸扇,是传统手工艺的代代相传,是祖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,其中也蕴含着简约艺术与坚韧人生相融合的哲理。
一把精致的麦秸扇,从最初的选麦秸、泡麦秸到最终成型,总共要经过14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手工完成。选麦秸——先将麦子中颜色白亮、粗细适中且无裂缝、无害虫的麦秆预先挑选出来,轻轻摔打掉籽粒,去掉叶鞘,折掉根杆部分,放置干燥处备用。泡麦秸——把分解好的麦秸用水浸泡,可以使其变得柔软,避免编织过程中出现断裂。然后是编网、穿片、订片、剪形状、编辫子、缝扇边、缠扇把、订扇把、修剪……一道道工序衔接紧致、有条不紊,一针一线、一折一剪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定力。
在新泰市羊流镇三洼村,每天有上千把扇子编织成型,销往全国各地。虽然麦秸扇制作流程复杂,但难不倒心灵手巧的村民,对于留守在家的妇女们,麦秸扇编织成为了她们增收的一门手艺。家门前,几名妇女随意而坐,有说有笑,一根根麦秸在指尖快速地缠绕、扭转,编网、穿片、订扇面……一把麦秸扇一气呵成。她们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一把把精美的扇子,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小康梦。这其中打头带领大家走向小康的是“85后”的张蓉蓉。
张蓉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扇的第四代传承人,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第一把麦秸扇。2018年,她成立了新泰市羊流镇双宇工艺品加工厂,开启了带领周围村民奔小康的征程。
“在这里活不累,不耽误照顾家里,也不耽误挣钱。我这么大年纪了,去年一年赚了一万多。”今年76岁的马英芳,是加工厂的一名“元老”,从建厂伊始便跟着工作,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,说起现在的工作,马大娘略显激动。当前,农村留守妇女居多,她们的生存、发展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。编麦秸扇这项手艺活,在家门口就能做,既不耽误农忙,也不耽误照顾家庭。
“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妇女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,妇女能顶半边天,在家也能赚钱,为家庭分解负担。这不仅是赚钱的营生,更是妇女们走出固有圈子,与社会接触,探索更多精彩的活动。”看着满院子忙碌的人们,张蓉蓉心生感慨。
据了解,麦秸扇在新泰市每年有将近2000万的产值,从收麦秸到后期的手工加工,带动了大约一万余人参与进来,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浙江、安徽、广西等地,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“好门路”。
如今麦秸扇在人们眼中,不再是一个工具,更多的是一件手工艺品,麦秸犹如盘旋于指尖的精灵,在妇女们巧手编织下成了多彩绚丽的手工精品。麦秸扇记录着一代人的乡愁,也承载着无数新泰人民靠双手与汗水参与社会生活、走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梦,这是属于新泰市民的“独家记忆”。